单簧管与交响乐团【德彪西第一单簧管狂想曲】


    对于许多演奏单簧管的人来说,法国作曲家德彪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的“第一号单簧管狂想曲”可说是很熟悉的一首作品。

    德彪西善于让音乐产生联想,不论是细微的音色变化,或是营造整体气氛,都在二十世纪产生很大的影响。德彪西曾表示自己对于长笛(Flute)、双簧管(Oboe)、单簧管(Clarinet)和低音管(Bassoon)的表现力特别感兴趣,因此,如何凸显管乐器特色,也成为他思考的焦点之一。

    单簧管也称为竖笛,这种乐器因为发展的比较晚,不像弦乐器或是长笛和双簧管等等,在巴洛克时代既已流行。从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开始,才有较多的作曲家为单簧管写曲子,但是当时竖笛的制造技术发展尚未成熟,乐器功能也少,所以写给单簧管演奏的音乐不多,直到十九世纪才开始有比较多的曲子出现,二十世纪之后,单簧管音乐的发展则更加广泛。德彪西的“单簧管狂想曲”可以算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印象乐派中最重要的竖笛作品之一,这是他为学生比赛特别作的音乐。

    1909年,德彪西担任巴黎音乐院的评议委员,为管乐器的比赛作评审,并且被委托创作比赛用的指定曲。于是,德彪西就在1909年底到1910年一月之间,为竖笛写两首曲子,其中一首就是“单簧管与钢琴合作的第一号狂想曲”,通常简称为“第一号单簧管狂想曲”。 由于是为了作为比赛指定曲而写,目的是考验学生的功力,所以在这首作品中,除了具有高度的技巧与节奏变化外,在音乐的处理上也相当复杂,其间很多强弱的对比、多变的音乐风格,可以测验出演奏者对于单簧管演奏的熟悉程度,对于欣赏者来说,这些要素绝对是聆听的重点。 1911年,德彪西又把这首原本写给竖笛与钢琴的第一号狂想曲改编为单簧管与管弦乐团的演奏版本,原本钢琴的部分改用整个管弦乐团来演奏之后,音响效果与音色的变化就迥然不同,更有利于情景的想像。

    “第一号单簧管狂想曲”采用单乐章的形式,有着最典型德彪西的风格,充满迷濛的气氛。德彪西在乐谱上标记着“如梦幻般缓慢”的指示,“如梦幻般”应该是怎么样的一种感觉?相信对于诠释的人而言,就有各种不同的想像空间。 从一开始,音乐就导向那种如梦境一般朦胧的画面。德彪西将单簧管的主题旋律写得很优美,和声的用法与其他作曲家不同,而且这首狂想曲有许多技巧上的挑战,也有速度很快的滑音,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曲子的节奏变化复杂,从四分之四拍变成四分之三拍和四分之二拍,如此进行自由的变化,管弦乐则运用到三连音、切分音、断奏,并加入竖琴的琶音,形成非常丰富的色彩。

    德彪西的印象乐派管弦乐法很纤细,和单簧管时而抒情、时而锋利的音响形成对比,德彪西这首狂想曲不仅很适合比赛,旋律也非常讨喜,进而成为二十世纪单簧管音乐最重要的曲目之一,也是每位单簧管演奏家必定会吹到的名曲。德彪西自己也说过,这首作品是他写过的音乐中,最愉快也最喜欢的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