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文化 金陵琴人录—蔡邕


  蔡邕(132—192),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因官至左中郎将,又称“蔡中郎”。 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音乐家、书法家。

  其最初拒征召之命,后为司徒桥玄所征辟,出任河平长。征召为郎中,参与续写《东观汉记》。迁任议郎。因直言被宦官诬陷,流放朔方。后几经周折,避难江南十二年。董卓掌权时,强召蔡邕。蔡邕被迫前往,被署任为祭酒,甚得董卓所敬重。被举为高第,三日之内,历任侍御史、治书御史、尚书。又出任巴郡太守,被留为侍中。后拜左中郎将,随献帝迁都长安,封高阳乡侯。董卓被诛杀后,蔡邕因在王允座上感叹而被下狱,不久便死于狱中,时年六十岁。

  蔡邕生性笃孝,自小博学多才,喜辞章、数学、天文之学,“覃恩典籍,韫读六经”,熟知两汉史事,正定六经文字,自书于碑,世称《熹平石经》,为古今隶书之典范。他创“飞白体”,写《笔论》、《九势》、后人称其为“书法之开山鼻祖”。

乐器文化  金陵琴人录—蔡邕

  蔡邕妙解音律,师事当时著名学者胡广。本文重点研究其对琴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

  一、琴事

  (一)称疾而归

  《后汉书》记载:蔡邕通音律,善操琴,远近闻名。桓帝时十常侍闻蔡邕才能,就诏之入京鼓琴,行到偃师,蔡邕称疾而归,沿途所见,激起他对当朝的不满,写下了《述行赋》,“人徒冻饿,不得其命者甚众”。 回到家中后闲居玩古,不与世人交往。

  (二)创作五弄

  《蔡氏五弄》据说是蔡邕去山中访问鬼谷先生后,花了三年时间写成。嵇康在《琴赋》中把它列为当时流行的“谣俗”作品一类,这五首琴曲一直到唐代都享有盛名,李白、李贺、王维等都曾借题作诗。宋人朱长文认为蔡邕是借写景来寄托他的哀思,他说:“伯喈所以寓其哀思者,盖在此五曲,特假物以名之耳”。现存明代琴谱中的《蔡氏五弄》并非蔡邕原作,其歌词出自《乐府诗集》,曲调也平庸,应为后人拟作。

  (三)听琴辨音

  诚如庄子所言,“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蔡邕听琴辨音能力,同样是为一绝。《后汉书?蔡邕传》上有这么一段描述:“初,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以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嘻!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将命者告主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邕素为邦乡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之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奏琴者细微的心理反映,蔡邕竟能从琴音中听出杀气,这种对音律的了解精熟的程度,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音乐天赋已臻圆通。

  (四)焦桐制琴

  蔡邕制“焦尾琴”的传说脍炙人口。《后汉书》和《搜神记》还记录了著名的焦尾琴的故事:“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

  蔡邕曾在吴地隐居十二年,一日正抚琴间,听到隔壁生火做饭时,木材的爆裂时甚为清脆,于是立刻跑过去,将正烧着的一大块桐木抢出,蔡邕认为此木是造琴良材,就问人要了来斫制成琴。日后琴音果然优美非凡,因琴尾有烧焦的痕迹,故名为“焦尾琴”。后来“焦尾式”也成为古琴经典形制之一。

  “焦尾琴声远,梓桐木尤香” 傅玄《琴赋·序》有载:“齐桓公有鸣琴曰‘号钟’,楚庄有鸣琴曰‘绕梁’,司马相如有‘绿绮’,蔡邕有‘焦尾’,皆名器也”。显然“焦尾“是中国古代四大名琴中,惟一以其缺陷而命名的琴。

  据《南史》记载,汉末蔡邕遇害后,焦尾琴保存在皇家内库之中。至南朝时,焦尾琴为江东所得,存放于宫中的主衣库。据说齐明帝在位时,侍臣王仲雄琴艺精湛,因而得到了每隔五日可以一弹焦尾琴的特殊待遇。并即兴创作了《懊恼曲》献给明帝。后传至南唐中主李璟手中,后又赠与小周后。李煜死后归宋室所有。据传明朝昆山人王逢年还收藏着蔡邕制造的焦尾琴,此后便再无音讯。[转载]金陵琴人录?蔡邕

  有联曰:“灵帝无珠走良将,焦桐有幸裁名琴”。焦尾琴的故事已成为在后世文人常用的典故,用来泛指良琴,“焦桐”甚至已成为琴的代名词。古琴琴体尾部龙龈两侧的边饰,也用“焦尾”一词作为结构专称。唐李欣《题僧房》诗云:“谁能事音律,焦尾蔡邕家。”李咸用《山居》诗云:“焦尾何人听,凉宵对月弹。”清顾绍敏也有诗《秋日感怀》,云:“中郎应自怜焦尾,巧匠何堪笑斫轮”。元石子章《竹坞听琴》第一折:“夜深了也,取下我这焦尾琴来,抚一曲遣我的心闷咱。” 文人骚客诗中吟的,曲中唱的,多有涉及。焦尾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踪迹,可见一斑。

  关于蔡邕与乐器间的故事,史料上还有另外一则记载。《搜神记》载:“蔡邕尝至柯亭,以竹为椽。邕仰盼之,曰:良竹也。取以为笛,发声嘹亮。一云邕告吴人曰:吾昔尝经会稽高迁亭,见屋东间第十六竹椽可为笛,取用,果有异音”。《文选》伏韬《长笛赋序》云 :“蔡邕避难江南,宿柯亭之馆,取椽为笛……柯桥之观,以竹为椽,邕取为笛,其声独绝”。

  二、琴作

  (一)《琴赋》

  “尔乃言求茂木,周流四垂。观彼椅桐,层山之陂。丹华炜烨,绿叶参差。甘露润其末,凉风扇其枝。鸾凤翔其巅,玄鹤巢其岐。考之诗人,琴瑟是宜。爰制雅器,协之锺律。通理治性,恬淡清溢。尔乃间关九弦,出入律吕,屈伸低昂,十指如雨。清声发兮五音举,韵宫商兮动徵羽,曲引兴兮繁弦抚。然後哀声既发,秘弄乃开。左手抑扬,右手徘徊。指掌反覆,抑案藏摧。于是繁弦既抑,雅韵复扬。仲尼思归,《鹿鸣》三章。《梁甫》悲吟,周公《越裳》。青雀西飞,别鹤东翔。饮马长城,楚曲明光。楚姬遗叹,鸡鸣高桑。走兽率舞,飞鸟下翔。感激弦歌,一低一昂。”

  《琴赋》中的十首作品,均取材于汉代流行的民间歌曲,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二)《琴操》

  《琴操》是一本现存的介绍早期琴曲的琴学专著,原书已佚,经后人辑录成书,内容丰富,它汇集的作品大多是先秦的题材,只有两、三首是西汉题材,包括有:诗歌五首、九引、十二操和河间杂歌二十多首,并介绍了每首作品的相关故事,如关于著名琴曲《聂政刺韩王曲》的解释,即可与今存之琴曲《广陵散》相对照,后世琴人也多有认为《广陵散》就是《聂政刺韩王曲》的异名。

  《琴操》中的五十首琴曲,都以历史人物故事为主题,反映了汉代琴坛的斑斓色彩。

  三、琴曲

  《蔡氏五弄》(包括《游春》、《渌水》、《幽居》、《坐愁》、《秋思》五首琴曲)是蔡邕访鬼谷遗迹时所作,所谓:山有五曲,一曲为制一弄。山之东曲尝有仙人游乐,故作《游春》。南曲之涧,冬夏常绿,故作《绿水》。中曲即鬼谷旧居,深邃岑寂,故作《幽居》。北曲岩壑悬绝,猿鸟所集,感物愁坐,故曰《坐愁》。西曲灌木吟秋,故曰《秋思》。后来,《蔡氏五弄》还曾被隋炀帝钦定为考取进士的必考科目。

  《秋月照茅亭》写意天宇一碧,万籁俱寂,孤月明秋,影涵万象。以诉高士心与道融,弦于神会之境。

  《山中思友人》又名《忆故人》,其曲取我有好怀,无所控诉之意。幽凄之情,流行于弦。也是一首千古名曲。尽管《神奇秘谱》认为《秋月照茅亭》、《山中思故人》这两首琴曲相传是蔡邕的作品,但也有人认为是左思所作。

  四、传琴

  蔡邕对琴的研究颇为精湛透彻。他在《论琴》中对斫琴有精到看法:“伏羲削桐为琴,面圆法天,底平象地。龙池八寸,通八风;凤池四寸,象四气。”他对奏琴也有深刻感悟:“左手抑扬,右手徘徊。指掌反覆,抑按藏摧……”“感激弦歌,一低一昂。”从形式和内容上,表达了对演奏的独特见解。

  蔡邕对琴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建安七子”中的阮瑀,是蔡邕的同乡,从小就随邕习琴。而瑀的儿子阮籍、孙子阮咸,都是“竹林七贤”中以琴见长者,深受蔡邕之影响。蔡邕之女琰,也是著名的琴家,她继承了父亲的音律天赋,从小就对琴熟知敏感。邕夜间操琴,断一弦,文姬说是第二根弦断了;邕故意又断一根,文姬说是第四弦,果然无差。蔡琰后为胡人所掳,“文姬归汉”的故事家喻户晓,而《胡茄十八拍》和《大胡茄》、《小胡茄》这些和文姬有关的琴曲,流传了千百年。博学多才,妙于音律,这是蔡氏父女共有的品操,为中国文学、史学、音乐史增添了绚丽夺目的风采!

  为什么将蔡邕列入金陵琴人的范畴呢?

  蔡邕与溧阳

  《后汉书》中载:“内宠恶之。邕虑卒不免,乃亡命江海,远迹吴会。往来依太山羊氏,积十二年,在吴”。

  蔡邕逃亡到吴地,实际上一直隐居在溧阳。他在这里筑台读书,抚琴习字,度过了十二年时光。

  溧阳,位于江苏省西南部,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东瀕太湖,西望金陵,南绵皖山,北汲洮水。

  宋朝景定年的《建康志》:“蔡邕读书台,在溧阳县太虚观东北(旧志)。考证:吴《顾雍传》云:邕因内宠恶之,虑卒不免,乃亡命江海,远迹吴会,积十二年在吴。《抱朴子》云:蔡伯喈到江东,得《论衡》,中国诸儒觉其论更进,嫌得异书,求其帐中,果得之。则伯喈读书于此,理或有是。”元代至正年间的《金陵新志》,也有和宋景定《建康志》一样的读书台记录,只不过“溧阳县”改为“溧阳州”,因为当时溧阳的建制升为“州”,金陵和建康,均为今南京之古称,溧阳一直隶属于此,到清朝由“三朝元老”、溧阳宰相史贻直奏清,始隶属镇江府。

  明代任启运曾作《重九游梅山、蔡台、登盘白绝顶赋略》:“……友朋指予以书台兮,曰维有汉之蔡邕。嗟尔才之洵美兮,常识夫爨下之焦桐。岂我躬之不阅兮,差离兰蕙于蒿蓬。何三府之敭历兮,迺思改乎此度也。涕国狼而自石殒兮,匪吾儒之步也。望高山而仰止兮,曰盘白之葱陇……”在这首长赋中,我们读到了关于“焦桐”的信息。

  在读书台附近的大溪、新昌一带,流传着许多关于蔡邕的民间故事。

  蔡邕携全家避乱隐居溧阳,山村里就经常响起了琅琅书声和琤琤琴声。村民们知道伯喈先生有学问,书法又好,于是逢有节日嫁娶,都请他写字。蔡邕对村民们的请求是有求必应,贴纸赔墨,而对有钱人则不然。一位有钱的财主慕邕之才名,前来求字,伯喈顾自操琴,不爱搭理。恰在此时,文姬前来告知家中已无米断炊,财主马上搭话,只要蔡中郎肯赐墨宝,米马上送到。蔡邕眉头一皱,看看文姬,无奈地摇摇头,只得提笔给人写了副对联,以解无米之困。财主欢天喜地拿字走了,回家把联挂在中堂。但没过几天,那副对联只剩下两张白纸,字没了!村民们都说,蔡伯喈的字是活的,夜里都化作龙凤飞走了。

  文姬到溧阳,方七岁,在高邃山脚下度过了快乐的童年。一天,父女正在读书奏琴,蓦然听到邻居灶膛中大段的柴火燃烧后发出清脆的劈啪声,蔡邕赶紧对女儿说:“这是块做琴的好料啊!烧掉太可惜,我们赶紧把它救出来吧!”两人急忙跑到正在做饭的邻居家,求到了那段烧着了的桐树,用水浇灭,搬到家中,制成了一端已烧焦的古琴。文姬十六岁时许配给卫仲道,出嫁时村民们都来道喜。嫁女儿前,蔡邕问女儿要什么做嫁妆,文姬说:“就把这张焦尾琴让女儿带去吧!弹起它我就会想到爹娘,想到溧阳。”

  “往迹至今惟石户,樵人指点说中郎。”丰富的民间故事,口口相传,代代相袭,从另一个侧面佐证了蔡邕在溧阳生活的点点滴滴。

  蔡邕与青溪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蔡邕曾在金陵秦淮河上游的青溪侧畔(今南京城东后宰门、富贵山一带)游历,并在此创作了琴曲“蔡氏五弄”(《游春》、《渌水》、《幽居》、《坐愁》、《秋思》)。

  虽说没有史料记载可以直接证明蔡邕在金陵青溪的具体行踪,如此推断貌似有些牵强附会,但是在唐诗中依然能见到一些蛛丝马迹。

  李贺《琴曲歌辞?蔡氏五弄?渌水辞》云:“今宵好风月,阿侯在何处。为有倾城色,翻成足愁苦。东湖采莲叶,南湖拔蒲根。未持寄小姑,且持感愁魂。”

  如今有个成语叫做“小姑独处”,指少女还没有出嫁。“青溪小姑”最早便出自南朝乐府《青溪小姑曲》:“开门白水,侧近桥梁;小姑所居,独处无郎。”显然李贺诗中的“小姑”当指“青溪小姑”。

  以上就是关于“乐器文化  金陵琴人录—蔡邕”全部内容,更多音乐知识请关注乐器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