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风琴教学形式多样化应用研究与实践


[摘要] 手风琴课程体系的建立与教学内容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音乐学专业手风琴课程的发展。目前,手风琴课程存在着对自身系统的整体而科学的认识等弊端,严重影响着音乐学专业中的手风琴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改革,才能有的放矢;只有通过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与建设,才能改变综合实践能力和应用实践方面难以涉足的局面;立足于自我特色的课程体系,才能满足具有地域性特色,符合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地方建设对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 手风琴 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 改革 实践
延边大学艺术学院手风琴课程由1966年中专教学发展到1983年本科教学,再到2002年开始设立音乐学硕士学位点培养手风琴研究生,共经历了40多年的沿革。随着对这一课程科学系统观和内涵认识的逐步深入,随着对这一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日臻完善,延边大学艺术学院手风琴课程发展成为民族院校音乐教育的重要部分,并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手风琴课程是延边大学音乐学专业的主干课程,2001年被评定为“延边大学优秀课程”、2007年被评为“吉林省优秀课程”。在不断的与时俱进的发展中, 延边大学手风琴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系统的课程体系。
过去延边大学手风琴课程存在着教学内容陈旧、未能摆脱传统教学模式,不成体系,层次划分不清晰,相关课程拓展有限,课程框架口径窄小,缺乏对自身系统的整体而科学的认识等弊端,严重影响着音乐学专业中的手风琴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近几年来,课程组致力于手风琴教学改革创新,力争把《手风琴》课程建设成吉林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并把改革目标明确为:以音乐学特色专业为依托,突出 “一对一”核心教学方式;兼顾辅助教学方式;兼容史论与技能系统;兼备教学、表演、创作、研究层面;建立计划内与计划外课程相衔接、相互交叉的艺术实践体系,使《手风琴》课程在全国高校同类课程中保持先进水平。
课程组借助吉林省教育厅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双系统手风琴在民族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姜光勋2001结项)、《民族院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崔玉花2007年结项)成果,开展了系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利用地缘和亲缘优势,课程组直接参与朝鲜高等艺术院校的艺术交流和学术交流,以便从客观角度研究手风琴教学与实践。
在进行教学研究活动时,课程组以基础理论研究为支撑,以吉林省教育厅项目的为具体地研究中心,大力地推动了教学改革, 解决许多以往残存问题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例如我们建立了一个融合了多元文化,有突出的民族艺术特色的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手风琴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建全了课内教学与课外手风琴乐团演出相衔接的实践教学模式。
1、课程体系的改革
在课程体系的改革中,我们借助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依据手风琴课程目标与课程建设独特思路,认真思考和研究了手风琴课程体系。在这一体系的建立上,坚持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确实作到教有意、学有诚,从而使教学质量的得到逐步提高,使学生理解与创新能力得以逐步发展。在注重《手风琴》课程建设的同时,以“一对一”授课形式为核心,兼容“一对多”的授课形式,开设了与手风琴相关的课程。如构建了知识性、理论性为主的“键盘演奏艺术史”课程;教学历史传统的个别课课程;培养学生合作演奏能力的“手风琴重奏”、“手风琴即兴伴奏”课程;课外实践教学为主的“手风琴合奏课”、“手风琴室内乐”等课程。
改革后的课程体系,通过对表演、创作、教学、研究等方面的教学内容进行循序渐进、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程序化教学,进而科学强化学生认识与实践能力。同时也确立了音乐学专业中的手风琴主干课程地位,形成了一批具有特色的研究和实践成果,把课程建设提高了一个新台阶。
2、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教材建设
手风琴课程体系中教学内容的调整是一项牵涉面较宽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相关专题研究的开展和深入,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前修后续的安排,修订教学大纲时的教学内容的循序性,以及相关教材的编写与出版,现代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还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热情和综合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和更为全面的要求。
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反复的论证,对主干课程与辅助课程的课时比例进行了较合理的调整。(如图一)
键盘(手风琴) 键盘演奏艺术史 重奏与合奏 手风琴即兴伴奏
课时 百分比 课时 百分比 课时 百分比 课时 百分比
246 44.7% 32 5.8% 240 43.6% 32 5.8%
  “键盘演奏艺术史”课程是“手风琴”课程的辅助课程,属于必修课,在教学内容上主要讲授键盘演奏发展演变的历史和内在规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历史上各个不同时期键盘演奏观念的形成、演变和发展,以及具体演奏现象产生的原因。它不仅使学生掌握键盘演奏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脉络,继承演奏艺术文化优秀的传统,而且还能扩大音乐演奏艺术视野,提高演奏理论水平。因此,学习键盘演奏艺术史对于适应未来音乐教育与音乐研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一课程提高了学生运用各不同时期主要演奏技术,研究、分析和解决本学科问题的能力。
“重奏与合奏”课程作为手风琴拓展课程,是专业必修课,以本学科现代发展的前沿视觉,重构教学内容,以宏观、开放的视觉,构建了手风琴合奏、重奏具有创新意义的手风琴与民族乐器的室内乐整体地教学内容,以手风琴和民族乐器的配合为两翼,充分发挥双文化,使其成为既具有本体特色,又能借鉴朝鲜民族特点的教学内容。课程组创编的“手风琴重奏与合奏集”,2008年末即将公开出版发行。
“手风琴即兴伴奏”作为选修课,以学生弹奏训练相结合;编配简单规范的键盘和声;伴奏织体音型的移调训练;练习民族长短伴奏等为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好地提高实际伴奏应用能力。
教材建设上,在所开设的手风琴相关课程在尚无统编教材的情况下,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师积极组织、编写相关教材。出版了《手风琴教程》(东北朝鲜民族教育出版社);《手风琴曲集》(延边大学出版社);《手风琴伴奏集》(延边人民出版社),《崔玉花手风琴演奏专辑》(吉林民族音像出版社)的教材与音响资料等具备前沿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的教材。
3、实践教学建设
把课堂实践环节的“重奏课”、“手风琴即兴伴奏”课程纳入到计划内实践环节,“手风琴室内乐”、“合奏”、“特别讲座与音乐会”纳入到课外实践环节的艺术实践、社会实践等多层次的实践环节,按照其不同功能和层次选择性有组织地将之融为一体,构成完整的实践教学模式。这一模式能够灵活的把计划内与计划外、课内与课外相衔接,成为联结课堂和舞台、学校和社会的桥梁,有助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实践能力,使之在走向社会时尽快适应新的实践环境。
以“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实践教学与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构建了符合艺术教学规律的实践教学体系。
——充分利用现有实践教学条件,努力扩大实践领域,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合作演奏能力,我们建立了手风琴乐团,经常组织学生的音乐会。还与国外的兄弟院校及友好团体联系,给学生充分锻炼自己的机会,促进提高其专业水平,加深其艺术修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实践课教学模式的形成上,除了沿用传统的期末汇报会形式之外,还在本专业教师的具体分工和指导下,发动学生积极开展自编和排练作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专业比赛和评奖活动,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激活其潜在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还灵活机动的安排“特别讲座”,以弥补教学计划中的某些领域的遗漏,及时反映学科前沿问题,为学生的学习起到导向作用,为课程体系的完善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建立起来的手风琴新的课程体系,已经应用到2004、2005级本科生培养方案之中,毕业生的表演、创作实践能力均比过去有明显提高。学生们先后赴韩国、朝鲜、法国、美国等国家演出手风琴节目,还在国内外国际手风琴比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合奏二等奖,室内乐一等奖等多种奖项。
教学改革后所发生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其体会有三:一是要培养高素质的手风琴人才,不仅观念要更新,还必须要从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才能有的放矢;二是只有通过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与建设,才能改变只注重技能训练,不注重综合实践能力训练,基础理论和应用实践方面难以涉足的局面;三是针对性地借鉴国内外教学改革的有益成果和经验,立足于自我特色的课程体系,才能逐步形成具有地域性色彩鲜明,风格独特,符合时代要求和艺术教育规律的教育教学体系,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地方建设对艺术人才的需要。
上述改革实践后的体会和经验教训,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思路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今后发展目标中,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继续加强手风琴课程建设,注重对“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拓展师生的专业的知识面,为学生提供广泛与外界有益的信息交流,培养具有创造性并能够适应激烈竞争的新型人才。
2、拓展新课程建设,开辟更广阔的就业及创业渠道。
3、注重教师的知识更新,加大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每年选派教师前往国内外著名艺术院校培训学习,不断改善和提高教师们的知识结构。
延边大学艺术学院手风琴课程是吉林省高等学校优秀课程,在手风琴事业的发展中它将起到“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我们有责任、有信心将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学管理等方面建设的更好、更为完善。把手风琴课程努力建设成为融教学、科研、艺术实践为一体,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手风琴人才培养基地、手风琴理论研究基地、特色作品创作基地。

                            作者:崔玉花 延边大学艺术学院 教务处处长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