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演奏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张东妹)


        《二泉映月》是民间艺术家华彦钧(阿炳)最负盛名的二胡代表作,也是师范院校中具备较高演奏能力的学生的必修曲目。如何能使学生更好地演奏这首作品是教学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本文结合长期的教学体会,对此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一、乐曲分析


        学习任何一首乐曲,只有深入细致地了解乐曲的时代背景及其思想内容,并对乐曲的曲式结构、风格特点有所分析,才能使演奏者自己的感情融会于作品特定的主题中,才能使演奏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让我们来看一下阿炳的身世。他4岁丧母,2O岁父亲患病去世,21岁时患了眼病,35岁双目失明,遂开始了流浪卖艺生涯,每天肩背琵琶,手执二胡,走街穿巷,常在说唱时事新闻中伸张正义、抱打不平。他所处的年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最贫穷积弱的黑暗时期,“国破山河在”,“贫病万事休”!《二泉映月》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于2O世纪3O年代创作的。这首曲子开始并无标题,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卖艺时并未演奏此曲,阿炳曾把它称做“自来腔”,“依心曲”,后来在杨荫浏。曹安和录音时联想到无锡著名景点“二泉”而命名为《二泉映月》(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这时方定下曲谱。贺绿汀曾说:“《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与他的音乐是矛盾的。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不如说是深刻地抒发了瞎子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因此,我们对它的理解,不能囿于标题的含义,而应从乐曲本身的表现着眼。这是一首用变奏、衍展手法写作的作品,整个曲子由引子、六个段落和结束句构成。乐曲开始是一个非常短小的引子,在附点八分休止符后突然起弓,紧接着一串下行音符,好似一个人在沉思良久之后发出的一声长叹。接下来是第一主题,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次第在徽、角上稍作停留,以宫音作结,呈波形的旋律线,旋律在二胡的低音区进行,低沉压抑,表现了作者心潮起伏的郁闷心情。第二主题和第一主题对比鲜明,利用不断向上冲击的旋律和多变的节奏表现了作者悲愤,展现了他不甘屈服的个性。这两个主题共做了五次变奏,第一变奏中将每一主题进行了压缩,第二主题却大大扩充,激动有力。第二变奏中第一主题扩充为两个乐句,第二主题则用离调手法加以发展,将情绪推向新的高度。第三变奏迂回平缓,为高潮出现做了准确,第四变奏中第二主题犹如层浪叠涌,表现了阿炳内心积愤的尽情进发。旋律在高音区煞住后突兀下沉,第五变奏是以全曲最低音开始作为尾声,全曲的结束句速度渐缓,休止符的运用,使旋律进行若继若离,语气显得有些犹豫 似有一种无可奈何和曲终情未了之感。其变奏手法,主要是通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旋律活动音区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现音乐的发展和迂回前进。它的多次变奏不是表现相对比的不同音乐情绪,而是为了深化主题,所以乐曲塑造的音乐形象是较单一集中的。全曲速度变化不大,但其力度变化幅度大,从PP到珏。每逢演奏长于四分音符的乐音时,用弓轻重有变,忽强忽弱,音乐起伏跌宕,扣人心弦。纵观全曲,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尽管乐曲的音乐形象单一集中,但这首乐曲所体现的情质,决非仅仅是“凄凉”而已,它所表现的复杂情感色彩是丰富多变、深入细致的,意境深邃,表现了作者对坎坷不平、颠沛流离人生的悲凉感慨和对人间不平的愤怒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如果说“天人合一”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那么阿炳的《二泉映月》,就是最当之无愧的。他把他对人世、生命的终极见解,凝聚在二胡之上,他触及了世人心灵最深处的忧伤,触摸了世人心灵最柔软的痛。正因为如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这首乐曲会超越国界,赢得了世人的共鸣,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


        二、练习时应注意的问题


        ⑴、选谱

        由于原曲较长,且有许多重复的乐段,所以有许多演奏家根据自己的对作品的理解加以删改,这种经过加工的乐谱称为“删节谱”,由于不同的演奏家所删节的乐谱各有差异,因此就出现了很多不同版本的演奏谱,我们倾向于使用由王国潼或项祖英修改并配伴奏的乐谱。这两个版本的乐谱流传较广,影响较大,且主题更为突出。但应强调在统读原始版本的基础上,再去演奏“删节谱”,这样更能体会阿炳原曲的精神内涵。


        ⑵、定弦

        此曲所用的二胡在定弦上要比普通二胡低一个纯五度,过去在民间称为托音胡琴,少用于独奏,弦式为l一5弦,但定调却是1= G,因此定弦必须是g—d。回阿炳演奏录音时所用的二胡,用的是老缠弦,更硬更粗、更难演奏,用普通二胡又无法将其定为g—d。解决的方法有两个:第一是将千斤略微往上提一点,并将弦定为c—g的高度,这样比定为d—a的普通二胡就好用多了;第二是订购专用的“二泉琴”,这种二胡与普通二胡相比,其琴简略大,蟒皮略厚,琴杆略长,弦线略粗,非常适合演奏阿炳的乐曲。


        ⑶、揉弦

        此曲大量运用了揉弦手法。尽管阿炳的演奏技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他也并非尽善尽美。由于他左手不是以指尖而是以指面和指节按弦,这种按弦法显然不能做较大的揉动,而主要靠压弦来产生波动音的效果。压弦是改变弦的张力来产生波动音的,压时好比把弦拉紧了一点,音略高于基音,放松时仍到基音,而没有低于基音的音,因此这种波动听起来单调,而且不稳定。


        下面具体谈谈演奏方法:

        ①手型:指尖触弦后,第一指关节、第二指关节立即构成小半圆弧形,大拇指的拇短屈肌靠琴杆,而不是虎口的软组织夹杆,掌心朝胸,腕关节、小臂呈直线,特别注意手腕不能外鼓。大臂自然抬起,呈大半圆弧。这种握琴按弦法使指与弦的交角由于不小于45度,故来回波动均无阻碍。此外,掌声心朝胸而不是朝下拇指与其余四指呈自然小圆弧,大小臂自然抬起并呈圆弧状弯曲,这两个圆弧是生理上最松弛的自然弯曲,故能保证指、腕、肘、肩关节的自如活动,不致动作僵硬。


        ②动作:指尖按弦,上下轻松而有节制地揉动,而不要用虎口软组织紧夹琴杆。由腕关节为主,指关节为辅在弦上做上下滚动。揉幅严格地说是下比上稍小,均匀平稳。


        ③速度、力度:主要取决于演奏者对音乐表现手法的选择。但是,必须强调的是,一般情况下左手的力度不可超过右手的力度,否则会使音色显得紧张。


        ⑷、弓法

        ①此曲切分弓的应用颇多,这种弓法显得刚劲有力,在音乐情绪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要随意改动。


        ②另外,“浪弓”(即在演奏长音时用弓子瞬间的力度变化奏出其内在的律动感)的使用也是此曲的一个特点,应引起重视。需要注意是,要把力量集中在弓毛上,而不要将其分散在弓杆上,不然,弓杆就会来回摩擦琴筒,声音滞涩。


        ③节拍重音的移位:阿炳二胡曲多受江南戏曲、小调、锣鼓乐等民间音乐的熏陶,因此其节拍音常与基本乐理中的规则相去甚远,而接近于民间鼓乐中的重音形式。


        ⑸、指法

        ①定把滑指:作为流浪艺人的阿炳,由于他特殊的演奏姿势(阿炳常用绳子把胡琴挂在脖子上边走边拉),不便于频繁换把,因此决定他要采用定把滑指的方法。即一段旋律尽量在一个把位中演奏,当他的虎口处在某一把位而手指需要按一个较本把位低一些或高一些的音时,他的动作是:虎口在原把位不动,只用适当的手指滑向上面或下面的把位区内去按弦取得。这种方法,黎松寿先生定名为“定把滑指”。用这种特殊的方法时,用一指向上伸展奏出的音通常会略高,但晗恰符合音律美中“辅助音向骨干音倾向”的原则,因此听起来刚健有力,是构成阿炳演奏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用换把来奏准这些音,反而会觉得软弱不顺,有失其音乐风格。


        ②“带起”手法:乐曲中有一些空弦音“5”的上面标有“+”记号,一般来说,这是一个拔弦记号。并且阿炳也对这种手法有一个专门的说明,这个手法叫“带起”,顾名思义,这个音既不是弓擦弦发出来的,也不是手指拨弦所产生的,而是用一种方法顺势“带”出来的。这种方法是阿炳借鉴了古琴、琵琶等乐器的同名技法发明的,试图在二胡上发出一种不同于拨弦的较为新奇的音色与音响效果。“带起”的音色有一种似拨非拨、若有若无、柔和虚幻的特殊美感,远非一般拨弦手法所能代替。带起的演奏手法其实并不复杂,在带起之前,一般都必然有一个按指音,是哪个手指按音,就用其做带起的动作。但在带起之前,这个手指一定要按音饱满、贴实,然后在需要的地方迅速敏捷地突然离弦一起,便能带出所需要的空弦音“5”来。此时右手应注意将弓毛静止地帖在内弦上,以便外弦空弦音能不受抑制地振动发音。


        ③透音:即在演奏内弦上把位一指的“2”音时,食指迅速地一放即按,隐隐约约透出一个空弦音,别具风味,这是阿炳吸取江南丝竹音乐演奏手法的结果。


        三、艺术表现


        演奏的目的就是为了把音乐内容较好地介绍给观众,通过欣赏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和高尚情操的陶治。这就要求学生在演奏此曲时要“以音代情,以情喧乐”,根据乐曲内容的要求,决定自己的表演情绪,尽量使乐曲内容与演奏者的表现相统一,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教学实践中,学生常犯的两种毛病:一是一味注重技术,如只考虑自己是否把音符拉够、是否少了滑音等等,面无表情,如同木偶般的演奏;二是胡乱即兴发挥,自以为很投人、很有激情,殊不知有卖弄与哗众取宠之嫌。因此,教师应当结合乐曲的内容要求,启发学生的情感,并讲解一些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和做一些必要的示范,是相当有必要的。作为学生,应了解一些基本的形体表演知识,多观摩一些演出,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同时也应积极参加一些舞台艺术实践,以提高自身艺术素质。


        总之,必须在拥有扎实基本功和深入理解乐曲思想内涵的基础上,并通过众多的艺术实践,才能使《二泉映月》这首世界名曲的演奏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