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开声”呢?吉他存在“开声”现象吗?


  自从有了乐器和乐器演奏以来,开声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成为大家的共识。但是最近听到一些对开声的质疑,这个本来在业界并没有什么争议的事情现在突然变成了一个“热门”话题,而且这种讨论已经超出正常的学术范围,而是有意被导向对吉他销售的质疑了。a飞先生发挥他的物理学知识专长,以力学角度证明了“开声”现象的存在,我没有a飞老兄这般殷实的力学理论功底,但是我作为一个长期和乐器接触的爱好者,也尝试从从实践角度来说说开声现象是否存在。

什么是“开声”呢?吉他存在“开声”现象吗?

  什么是“开声”呢?

  通俗地说,开声就是吉他从全新的状态,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奏而使声音不断改良的一个过程。

  首先,开声是否“明显”,和使用者本人对声音的敏感有很大的关系。方放曾经告诉我有人认为他的价值几万元的吉他声音还不如红棉,我自己也曾经碰到这样的事情。这种人对吉他的声音判断能力或者说对乐音的判断能力不足,对于这么明显的声音差异尚且不能感受,更何况只是属于声音改良的“开声”呢?

  同样的事例还见于音响发烧领域,对声音敏感的人只要器材更换了线材或者移动了扬声器的方位就能感受音响的声音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但是有更多的人即使换了不同品牌的扬声器他也听不出来。因此,是否能够感受到开声,和个人很有关系。我和很多国际一流的演奏家有接触,还有一些演奏大师我没有接触到,但是通过水平很高的朋友和他们接触得到的信息,迄今为止没有一个人否定“开声”的存在。不仅仅吉他如此,小提琴、钢琴演奏领域对“开声”的说法也持非常肯定的态度。前年厦门钢琴艺术节上,我接待了一些国际一流的钢琴演奏家,在聊天的时候我也曾经提到这个问题,都得到他们一致的肯定。

  确实,每一把新吉他到了我们手里之后都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特别是设计不同的吉他,在我们掌握了驾驭它们的方法之后,我们都会发现吉他声音变好了。但是对于一个行家来说,他能够知道这是因为自己调整了演奏方法还是因为吉他“开声”,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是主动地调整演奏角度,寻找最佳的能够适应这把新吉他的演奏方法。而且,一个真正的好手(必须同演奏好手区分开,这里说的好手应该是对鉴定吉他非常有经验的人),他找到适应一把新吉他的方法过程很短,这短短的几个小时或者几天时间吉他是来不及“开声”的。也有人需要更长的时间慢慢琢磨适应新吉他的演奏方法(也有人永远都不行),这个过程和“开声”并行进行,但是不能因为存在演奏方法适应的方面而否认开声的存在。做出这种推断是没有任何逻辑关系的。

  吉他存在“开声”现象吗?

  制作家们也认为有开声现象的存在,但是他们自己通常并不弹琴,他们是怎样支持这个观点的呢?是为了更好地卖琴吗?对于一些名声不高的制作家来或许个别人有一点理由来这么质疑他们的动机,但是那些生意好到订单排到几年之后的制作家呢?他们需要这么做吗?

  每一位名制作家的吉他都有其声音特点,也有他们的追求目标,他们对此有着非常明确的概念,一把吉他制作出来,他们是否能够满意,就是以自己的概念对它加以衡量。我们古人有“胸有成竹”之说,这些制作大师们自然也有“胸有成音”。他们接触的更多是自己制作出来的新琴,也就是没有经过演奏和“开声”的新琴,他们对自己的新琴的声音的概念应该是非常清晰的。但是,所有名制作家和使用他们乐器的演奏家都有非常好的互动,没有这种关系也就不可能产生出Smallman或者Dammann等大师。他们看到演奏家们用了他们的乐器几年之后产生了变化,和自己的新琴之间有不小的差别,他们自然能够区分这种差别。他们不仅仅承认开声,同时也观察到不同材料制作的吉他在经过同样一个时间段后声音变化的不同,这就是所有的制作家都认为白松吉他的开声比红松吉他慢的原因。

  我认识的一位小提琴收藏家,他不需要看到小提琴和品牌,只要一拉出声音,他就能够判断是一把新琴还是一把老琴,因为开声过后的乐器发音有不一样的特点。我们并不会不懂得区分一个30岁的人和20岁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在很多方面产生了改变,我们对此很有经验,但是让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人类的外星生物来判断他估计就要感到很困惑了,他要么非常坦率诚恳地说自己没有经验,不能妄下结论,要么就是要固执地坚持两者之间没有区别。乐器的鉴定也是如此,老琴和新琴之间发音特点有很多不同,因此并不一定需要经历“开声”过程就可以辨别。

  制作家能否一开始就将吉他制作出老琴的声音呢?这个问题我想大家可以问问世界上最好的发动机制造商,看他们能够制作出一开始就不需要磨合的发动机。有些事情需要时间,这是一个自然规律。但是,凭他们的经验,他们能够预测一把新吉他在一个适当养护的环境,在一个适当的人手中经过若干时间之后将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那么演奏家自己是否能够感受到“开声”呢,我只能说,我认识的演奏家中并没有人否认这种情况的存在。DanisAzabagic曾经告诉我他曾经看到一把Vowinkel1a吉他,刚刚开始他觉得不怎么样,但是一段时间后他从朋友那里看到那把吉他,其声音效果令他感到吃惊。川音吉他老师徐宝先生的Pardo也是一个好例子,刚刚开始,那把吉他的表现一般般,但是经过他不断地演奏,这把琴的表现非常优秀,甚至有人要借去录音。

  开声的变化到底有多大,这个问题是无法回答的,因为怎么来定义这个“大”?正如我文章一开始所说,有些人对声音很敏感,有些人却非常迟钝,前者可能感觉开声变化很“大”,但是后者却可能没有感觉。但是,我也反对那种认为“开声”能够使吉他脱胎换骨的说法,女大十八变,但是再变也不会变成猴子。我们说开声变化“大”并不是说一把几千元的吉他经过保养和演奏能够变成几万元吉他的声音,这种变化是基于吉他自身特点的改善,开声是建立在原有的基础之上的。大部分的名琴在新琴状态下声音已经很好了,但是通过适当的演奏能够产生锦上添花的效果,这两者之间也没有矛盾。

  在乐器品质和特性的判断上,经验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一位资深的汽车试驾员必然在各种路况下驾驶过各种各样的汽车,只有丰富的经验加上个人的天赋才可能使他成为一位权威的试驾员。如果我们碰到这样一个驾驶员,他成天对汽车和驾驶高谈阔论,屡屡发表文章,一了解,才知道他原来只开过“夏利”,大家会怎么想呢?我还经常看到有人说他弹过很多好琴,但是他们和好琴的接触是非常短暂,从朋友那里摸摸看看对经验的积累很有限,刚愎自用者甚至会得出一些莫名奇妙的论断。因此,建议大家还是找机会多弹弹好琴,多请教一些演奏家(那些一辈子用几千元吉他的演奏家在这方面应该也不会有很多经验)和真正懂行的朋友的看法,学习良好的拨弦方法。同时要警惕那些满脑子偏见的人,他们能够带给你的可能只有他们的偏见,而偏见和无知往往是一对孪生兄弟。

  A飞兄通过理论推断出来的结果和我们实践中看到的现象非常接近,“开声”对高音更有帮助,因此,一把吉他,如果在新琴阶段高音不是特别理想我们一般都不会感到担忧。但是低音方面的改善也不可忽视。

  吉他经过一段时间弹奏之后声音会发生变化,但是并不必然会越来越好,我们还看到很多越变越差的情况,这牵涉到保养和演奏方法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如果大家能够接受演奏家和名制作家的观点,那么吉他销售商的观点大家尽可以置之不理,他们说的也不会和演奏家和制作家有什么不同。那么有没有人利用“开声”一说来为自己的销售的劣质吉他辩护呢?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路遥知马力,日就见人心,相信大家自己会判断。

  以上关于“什么是“开声”呢?吉他存在“开声”现象吗?”的内容小编就介绍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用。更多乐器资讯请关注乐器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