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协古筝九级考级曲目《陈杏元和番》《高山流水》分析


《陈杏元和番》


【乐曲介绍】


       《陈杏元和番》简称《和番》,与《陈杏元落院》互为姊妹篇。河南板头曲的代表作之一。内容取材于戏曲故事《二度梅》。描写唐代吏部尚书陈日升之女陈杏元遭奸臣卢杞陷害,被迫前往北国和番。乐曲运用河南特有的游摇,小颤及缓缓而起的下滑音等技法表达陈杏元和番途中愤懑怨恨的心情。乐曲怒愤哀怨,曲调深沉,激昂,情绪伤感,速度缓慢,表现出人物忧伤,愁肠,如泣如诉,在河南筝派曲中影响较大。


【演奏提示】


       这首乐曲是描写女性内心的悲愤情绪的乐曲。所以首先,在这首乐曲中作者运用了左手多变的重颤音和专为弹奏悲哀旋律而设计的游摇这一独创技法来摹拟吟泣之声,更使人犹闻在耳,感人肺腑。使乐曲具有更强烈的悲剧美效果。


       首先要特别注意河南的按颤和游摇的完美结合,来表现出人物在乐曲中如泣如诉的形象。按颤是在按音弦上作反复较快的大动作吟弦,主要表现在“4”、“7”这两个音上。演奏这两个音时,有时在它们的原位音上按颤;有时是它们的按变音,即这两个音分别接近它们上房二度的音,颤音效果变化莫测,韵味无穷,感染力极强。而游摇较大指摇要稀疏,根据所需要表达的感情,弹奏时是从离筝柱较近处逐渐移向前梁处,音色由朦胧逐渐明亮,力度由弱渐强,左手按弦时边揉边滑,滑音的音程为下行小三度,表现出悲哀情绪不断增加。游摇是一种组合指法的综合运用,它的音色浓郁,富于变化,表现乐曲的感情淋漓尽致,使这首乐曲具有强烈的悲剧效果。


       其次乐曲的高潮是在低音区,乐曲运用了左手多变的重颤来增强乐曲的感染力,这首乐曲高潮的到来以及结束都是通过重颤“2”这个音。河南古筝技法左手和慢功这两方面最为独特。古筝的韵味主要出自左手,这与其它流派的筝艺相同。正如潮洲筝派林毛根先生所说的“弹筝右手看起来比左手忙,但曲子的风格和韵味出在左手。世界上凡是肉眼看得见的东西容易学,看不见的就难学。右手弹奏,手指按在哪根弦上看得明白。而左手揉按的深浅,颤音的掌握、收放的控制等等,更重要靠耳朵,靠感觉。”所以,低音区左手音准以及力度和速度都要控制的适度。


       再次要注意整首乐曲的演奏速度方面,要如曹先生所提出的那样“慢板要紧,快板要稳,散板要准,忙而不乱,慢而不断。”力度方面要“强而不急,弱而不虚,文而不温,武而不大。”



《高山流水》


【乐曲介绍】


        山东派《高山流水》是由四首山东民间小曲:《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组合而成。山东筝派的传统古曲,大都是六十八板的小曲,在民间,常常是用套曲联奏的形式来表现多侧面的音乐形象,这四首小曲就是作为连缀演奏的套曲。20世纪50年代曾被加上《高山流水》的大标题并在全国流行,虽然大标题的含义与各小曲内容并无关系,但原各小曲标题与音乐的内容却十分吻合。


        把一种曲调作为基础元素进行多种变化是我国传统音乐的思维方式,有些根据“八板体”演化而来的乐曲基本与原型一致,有些则加以变化;而这首套曲就远离了“八板体”的原形,难以辨别了


【演奏提示】


        引子通过庄重的和弦以及双手交替演奏的繁响,描绘了高山耸立的巍峨气魄。


        第一曲《琴韵》则乐风平和典雅,用较缓慢的“按滑”音和级进音程为主的旋律来模仿古琴的韵致与中正古朴。此曲对左手的要求较高,注重上、下滑音的运用;上滑过程要较快,并注意风格及音的准确。


         第二曲《风摆翠竹》运用了较多的大指“托劈”技法,演奏时以大指小关节为运动轴心,要求发音清脆,节奏均匀,颗粒性强,以表现翠竹通风的摇曳形态。


         第三曲《夜静銮铃》表现了宁静的夜晚,乡间的小道上过来了一行骡马队伍,传来声声銮铃。演奏这一段时,右手需运用山东特有的“花指”奏法,还需靠有力的“勾托”技法配合,那样才能让音乐形象生动。


         第四曲《书韵》模拟古人在朗读诗书时的声调,音乐形象生动而富有韵味。此曲因其演奏技法以食指的“小勾”(抹)和大指的“搭”(托)为主,所以又名《小勾搭》。演奏时,还要抓住“右手取声,左手取韵”的原则。右手要注意在音质上突出山东筝派的特点:刚劲内在、朴实优美。大指的“托劈”技法要均匀。左手亦是全曲的灵魂,其“按、滑、揉、颤”要根据不同的乐曲内容配合以幅度的大小、频率快慢的变化,以体现山东筝曲慢时古朴淡雅、内在凝重,快时热情奔放,声繁激越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