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扬琴及其演奏艺术的发展一


  扬琴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世界性乐器。相传于明代(1368年~1644年)由波斯传人我国。先在广东一带流行,到了明末清初,就已在我国很多地方的民间说唱音乐和地方戏曲音乐的伴奏中普遍使用。现在的中国扬琴与其它国家的扬琴无论在外形、音位排列、音色特点、演奏方法、演奏工具上都不一样。它已成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深受中国人民喜爱,并在民族乐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国民族乐器了。

中国扬琴及其演奏艺术的发展一

  扬琴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世界性乐器

  从十七世纪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扬琴由于缺乏上层社会,特别是职业音乐家的扶植,一直处于较落后的状态。当时全国普遍使用的扬琴是一种只有两排码条,共鸣腔体很小,没有配置滚珠(或滚轴)和变音槽等附件的旧式扬琴,即所谓“七音”、“八音”、“双十型”等扬琴。这类扬琴音数少,音域窄,音量小,转调十分不便和有限,而且音色不够理想,调音困难,技巧简单,演奏方法随意,只能为民间说唱伴奏或弹唱一些民间小曲。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广东籍琴家严老烈首创独奏表演后,至此时期已形成以表演风格特点和不同传统曲目积累来划分的广东、江南(江浙)、四JIl、东北等地方流派。

  广东音乐是我国著名乐种之一,影响遍及国内外,尤其在东南亚。清末明初,邱鹤俦编著的《琴学新编》中,介绍了扬琴的演奏方法,并在乐曲上加注演奏符号,标注竹法用左竹起。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严老烈用右手起竹创造改编了《旱天雷》、《连环扣》等曲。广东扬琴以其弹轮音、衬音等演奏特点形成了它明朗、活泼、爽快的风格特色。

  江南丝竹是广泛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民间音乐,因用丝弦和管乐演奏而得名。江南丝竹的扬琴在长期的实践合作过程中,巧妙配合,互相默契,根据“嵌当让路、五吹分明、繁简配合”的原则,以加花、减字、变换节奏音型等手法,恰当完美的运用扬琴演奏竹法连续使用十六字符密集音列花饰曲调,使旋律华丽流畅,动作优雅。江南丝竹扬琴以它擅长的竹法,以具有优美典雅、细致明快的特色为人称颂。

  四川扬琴又称四川琴书,是流行于四川各地的一种曲艺演唱形式。演奏时,扬琴为主要的伴奏乐器。据现有的记载及老艺人们的口述,四川扬琴在清朝乾隆、光绪年间已经盛行,经过历代民间艺术家的继承和创新,积累了丰富的曲目和完美系统的表现方法。四川扬琴中的咕噜音、浪竹、收竹音等特有的竹法构成了四JIl扬琴的刚劲、浓烈、粗犷的特殊风格。

  东北扬琴是由东北皮影戏扬琴演奏竹法发展,创新而独具演奏特色的风格流派。东北皮影戏是流行于东北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扬琴主要用于伴奏。形成东北扬琴风格流派的演奏技法,主要是“颤、滑、揉”的演奏技巧。辽宁盖县的民间艺人赵殿学在自己的演奏实践中,总结创新了扬琴的滑音技法,又在扬琴上运用揉弦(压音),大大丰富了扬琴的表现力,为扬琴演艺作了开拓性的贡献。后经王沂甫的继承整理,从实践到理论,并创作了新曲,发展丰富了“颤、滑、揉”的演奏技巧,使东北扬琴成为独具特色的风格流派。

  除了这四大流派之外,还有新疆扬琴、西藏歌舞扬琴、内蒙古二人台扬琴、云南扬琴等小流派。但是由于科技落后,信息不发达,各流派扬琴不能互相借鉴、学习。所以每个流派只能流行于自己所属的地区,不能广泛流传。这成为当时扬琴处于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建国后,为了适应不断向前发展的革命文艺形式的需要,为了改变二排码扬琴的不足,于是出现了三排码扬琴。同时还增加了各码条上的音数,这就相对的扩大了音域。此外,由于扩大了共鸣腔,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又扩大了音量,改变了音色。另外,在这种扬琴上还使用了活动滚珠和变音槽等附件,并在既保留传统演奏手法,又能适应现代创作乐曲的演奏需要的基础上采用了新的音位排列法,更加大大方便了调弦和转调。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旧式扬琴的缺点和不足,扩大了扬琴的使用范围。而目前在全国较为普遍使用的四码条变音扬琴(401型扬琴),则是继三排码变音扬琴后,由杨竞明与北京民族乐器厂合作研制的又一种更具有特点和较为成功的新型改良扬琴。在这一阶段,一些乐器改革家针对旧式扬琴的不足也进行了不同的创新,研制出了其它种类的扬琴。如:由郑宝恒和张子锐在l953年研制成功的律吕式大扬琴。

  以上关于“中国扬琴及其演奏艺术的发展一”的内容小编就介绍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用。更多乐器资讯请关注乐器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