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扬琴的分布情况二 西亚—南亚扬琴体系


  西亚—南亚扬琴体系,处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印度次大陆文化背景中。这两大文化传统在历史上有过频繁的交流和汇通。这个体系包括几乎所有的西亚国家、高加索山脉以南的苏联三个加盟共和国(格鲁吉亚、亚美尼臣和阿塞拜疆)、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克什米尔地区。

世界扬琴的分布情况二 西亚—南亚扬琴体系

  西亚—南亚扬琴体系

  阿拉伯—伊斯兰音乐流传的地域横跨欧亚大陆,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代,对世界音乐都有很大的影响和意义。西亚曾被认为是扬琴最早的发源地,但至今在阿拉伯和波斯有关音乐文献中尚未发现这方面的考证。这一体系的扬琴通称桑图尔Santur,来自波斯语,意为“百弦”。据《格罗夫音乐大辞典》关于桑图尔来源,还有一种普遍的说法,即与萨泰里同源,来自希腊Psallo;并说桑图尔相传“是在十七世纪到达伊朗,可能曾通过了土耳其”。

  波斯音乐有着古老的传统,宫廷音乐在伊朗是世代传承的,每逢宫廷加冕典礼、宴会及传统节日等庆祝活动,都要举行音乐歌舞的表演。据史籍记载,在十八世纪末法特赫·阿里王执政后的庆祝新年音乐演出中就有桑图尔的演奏。在另一次为他儿子举行的宴会中,使用了由桑图尔、卡曼恰(弓弦乐器)、达而布卡鼓和手鼓等组成的乐队,另有舞伎敲击的响板。这种形式在当时十分流行。十九世纪下半叶,在纳赛而丁执政期间,宫廷音乐达到鼎盛阶段,包括不少扬琴高手在内的许多音乐家留下了功名。如今桑图尔在伊朗古典音乐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主要用于伊朗木卡姆乐队,即兴演奏达斯塔加赫套曲和伴奏艺术歌曲。伊朗的木卡姆古典套曲,都有它的调式、旋律型、音调语汇、即兴结构的特点,反映了人们的内心世界和细腻优雅的感情。比较固定的保存了独特的性格刻画,揭示了音乐的形象内容。桑图尔演奏家侯赛因·马立克精擅即兴演奏伊朗木卡姆套曲,他的卓越技巧和深刻表现力,被誉称为“现代伊朗杰出的音乐家”。

  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有很多篇幅描绘了伊拉克古典音乐的美妙优雅,虽然它是纯粹的阿拉伯音乐,至今仍保持着伊拉克鲜明的特色与个性。桑图尔是伊拉克广泛流传的乐器,当今电视台几乎每个星期都要播放用桑图尔演奏的节目。桑图尔擅长演奏即兴独奏曲《塔克西姆》,它是伊拉克“巴格达乐队”中的主要乐器,这种乐队由桑图尔、交兹(即来巴卜、弓弦乐器)、督木布克(带长颈的小鼓)组成,并和歌手及合唱队共同演出伊拉克木卡姆套曲。巴格达乐队经常在大城市的音乐会、茶室及私人家庭表演。这个乐队为繁荣伊拉克人民的音乐生活和提高伊拉克的音乐水平作出了不少贡献,成为伊拉克最著名的“东方乐队”。

  在土耳其、叙利亚、亚美尼亚等高加索地区的国家,扬琴在当地的传统民间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民间乐队的主要乐器之一,也常为各自的民族歌舞和民间唱诗伴奏。

  南亚的扬琴历史较短。伊斯兰音乐,特别是乐器,扩散到东方各地,首先是从印度开始。由于印度的古典音乐和佛教音乐的传统力量仍然很强,在接受伊斯兰音乐影响的同时,印度在中世纪形成独自的音乐,直至今日仍称为印度斯坦音乐。印度古典音乐中的传统的旋律格式或调式“拉格”Raga,近数十年已引进桑图尔这一乐器,并进行一系列改革,如琴弦根据“拉格”的需要临时调整音高,采用滑音工具,运用震音、滑音等技巧,使扬琴这一固定音高乐器能灵活适应印度音乐中大量声乐性的音腔变化的需要,印度扬琴已能出色地表现“拉格”的神韵。印度作曲家阿希舍·汗的新作《拉加马拉》,采用桑图尔与弦乐四重奏的形式,由普兰纳舍·汗独奏桑图尔,被誉为印度现代音乐成功之杰作。

  西亚—南亚扬琴体系的乐器形体较小,音域较窄,采用单个活动音马便于临时移动变音,左马两侧为八度音程关系,设两排马,每排马有九至十三个音,音域约为三个八度。伊朗扬琴音域通常为e—f3;伊拉克扬琴音域通常为G—a2;印度扬琴短宽形的琴身,设有两排十三至十四音的马子。击弦工具常用较轻的木槌,槌头常包上一层薄毡或棉布,音色较响亮而空旷。西亚—南亚音乐的律制调式体系比较复杂,阿拉伯—伊斯兰音乐采用二十四平均律,印度音乐每八度中有二十二个音,繁多的调式和“拉格”种类,更有大量的“中立音”与“活音”,扬琴为了适应这些特点,采用移动的单个棋子马,以便根据不同调式或“拉格”的需要,临时对音高加以调整。西亚—南亚扬琴富有即兴演奏的创造才能,形成了跟欧洲和中国扬琴完全不同的异国情调与神奇色彩。

  以上关于“世界扬琴的分布情况二 西亚—南亚扬琴体系”的内容小编就介绍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用。更多乐器资讯请关注乐器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