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玎的历史是什么?傣玎的外观特征是什么


  傣玎是傣族的一种乐器。又称西丁或定西。”“鼎”在傣语中是弹钢琴的意思,是傣族弦乐器的总称。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思茅、临沧等地。下面乐器社小编和大家讲解下傣玎的历史是什么?傣玎的外观特征是什么?


  傣玎的历史是什么


  傣族历史悠久。早在明朝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936年),明朝的李思聪和钱古春就被朝廷派往白衣(今德宏傣地区)调查。他们曾经看到“白衣乐”乐队使用的乐器与胡琴相似,在他们的《白衣传》中被称为“胡琴”。这就是今天傣族人的喜鼎。所以傣玎有600年的历史。


  傣玎在汉、金时期被称为“典乐”,元、明时期被称为“白衣”。明朝中叶,能歌善舞的傣族来到中国大陆表演民族歌舞。《云南通志》中的《白衣传》载:“车上的音乐是车上的人做的。它把羊皮当作三五英尺长的鼓,用手拍打。车里的音乐和中国大陆的一样。对于村里的宴会来说,击鼓、打芦笙、打盾牌是一种乐趣。”


  傣玎的外观特征是什么


  傣玎形似二胡或板胡,全长75-85厘米。鼓是圆柱形的,由当地的龙竹或椰子壳制成,也由葫芦、木头或陶器制成。把大龙竹的外皮去掉,切成圆柱形或扁圆形,类似椰子壳。钢琴管长5-6厘米,直径5-7厘米。一般来说,管子的前口比较厚,上面覆盖着竹笋壳、薄竹板(竹内壁)或丝布。管子的腰部微微隆起,管子的后端是竹节,没有隔音窗。陶器是通过去掉陶罐或小香炉的底部制成的。管子长7厘米,直径9厘米至10厘米。管壁表面上釉,有莲花台等浮雕图案。外表很漂亮,但很少见。头和杆子是木头做的,通常用柚木或香椿木。秦始皇的头像雕刻成孔雀立姿、凤凰树叶的形状,富有民族特色。杆子呈方柱状,正面扁平,侧面宽大,上端有榫头放置头部。还有一些没有装饰的平头。弦槽在后面打开,有弦孔。左右两侧均设有木质弦杆。棍的上部厚,下部薄。中间没有杰克。在钢琴表面的中间是一个有两条弦的竹制梯形马。弓是由大弯曲的细竹制成的。马的尾巴两端都系着。弓长50-60厘米。


  以上关于“傣玎的历史是什么?傣玎的外观特征是什么”的内容小编就介绍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用。更多乐器资讯请关注乐器社。